《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最近,我在广州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然后因为一时兴起,再加上此书资料丰富多彩、翔实可信,所以经过两天“奋斗”,我就把这本书给看完了。
在一代小说大师――罗贯中的笔下,《三国演义》可谓是妙笔生花呀。其中有一些名垂青史的三国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张飞、关羽;雄才大略的刘备等。围绕这些人物,罗贯中记录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如三国之初时的《桃园三结义》;吴蜀联合时的《火烧赤壁》;三国末期的《七擒孟获》等。
全书过目后,我大有感想。人春风得意、粗心大意过后都会出问题。然后如果一时大意便会像关羽那样“大意失荆州”;如果一时骄傲便会像董卓那样招人算计;如果……,但是你能像一样诸葛亮谦虚谨慎;曹操那样三思而行便会驱灾降福。不信,我这还有例子:以前,每次数学考试都是写完后就闲着没事干,一会儿东看看,一会儿西看看,而不是认真地检查,结果每次都因为我的粗心和大意失去了100分。而今年的期末考试,我吸取往日的教训,写完后就用我的火眼金睛把试卷“扫描”一遍,再把“侦察”出来的错误答案修改一番,结果自然是我考了个100分。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谦虚而不傲慢,谨慎而不鲁莽,才能在当这天下打出一片天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曹操觉得吕布有勇无谋,不足为惧,可这勇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让他狠狠地输了一阵。而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轻敌,可双方都犯了这个错。
既然吕布打了曹操个出其不意,曹操就来了个将计就计,诱敌深入。他谎称自己被火烧死了,果不其然吕布那边的探子听到这个消息,想也没想,就冲入城中。骄兵必败,埋伏早就设好了,就等着吕布这个表演人入场,吕布拼死抵抗才留得一命。这年,蝗虫忽起,粮食都没有了,曹操只能回鄄城暂住。
胜败乃兵家常事,两人打得不可开交,但终究还是曹操赢得上筹。吕布还是输在了无谋上,有一陈宫,他却不用,实是令人惋惜。
曹军势力过大,吕布决定先避其锋芒,与刘、关、张三兄弟交好,想得一容身之所,与刘备套近乎,称兄道弟,又令妻女出拜刘备,刘备再三推阻。张飞是个暴脾气,容不得他人对自己大哥有一丝不敬,大喝要和吕布大战三百回合。刘备到底是心善,让吕布去了小沛安身。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一次,我生日。爸爸给我买了本《三国演义》。
当天,我就把它细细的品味了一翻。文中许多人物都被罗贯中刻画的栩栩如生。如:曹操的谨慎;诸葛亮的机智;刘备的谦逊;周瑜的小肚鸡肠……。其中人物的品质也值得我们去赞扬如:关羽的重义;鲁肃的老实;……。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三个国家的兴衰败亡。而这三个国家分别是指蜀、吴和魏。讲述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战争故事。
先说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而且颇重义气在华容道放过了曹操。他忠于刘备,虽然最后战败但未降敌,最后还死于非命,但他的精神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然后我就说说诸葛亮吧!亮生来才智过人,刘备可视他为“国宝”啊!刘玄德三顾茅庐之中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了。在三国中,他无疑是最具才华的人了。而且在刘备病故以后还立下了许多大功,如: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夺取武都、阴平;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总的来说我看完了《三国演义》也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走进我的房间,你会发现在我的书柜上摆放着很多书。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有《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英国的时间机器》……这都是我的“金银珠宝”。只要有空,就和他们做伴。我最喜欢的“稀有黄金”当然就是《三国演义》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们知道这诗是写谁的吗?可能在第五句到第八句时你们就猜到了吧。正是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是我非常敬佩的人。借东风让我佩服不已,大摆空城计更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了。三千五百兵丁能把十五万大军赶走,这都是诸葛孔明的计策。
我也佩服赵子龙。他单骑救主不得不让人赞叹。有一首诗,单道赵子龙勇猛:“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我也喜欢张飞。他圆睁环眼,声如巨雷,用计粗中有细。在长坂桥上吓退曹操让他们自相践踏,弃枪丢盔不计其数。有诗称赞张飞道:“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腿曹家百万兵。”
《三国演义》能然你明白很多道理,让我们一起去看三国,一起了解三国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说起三国,一般是指中国元末明初浪漫主义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是一篇浪漫主义小说。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上百人。
刘、关、张三人在一家小店认识,发现志向相同,便到张飞家后院的桃林里结拜,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弟,张飞为三弟,他们很快就闻名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因原来的军师走了,便想找孔明先生当他们的军师,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了请孔明先生,他们三顾茅庐,下着雪在门口站着,孔明先生被他们的意志所感动,便随他们出了山,当了他们的军师。
他们到周瑜府上拜访,周瑜想为难他,趁机会把他除掉。周瑜让诸葛亮准备10万支箭,他以为诸葛亮根本完不成,谁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早就预料到他想除掉自己,便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周瑜感叹不已。
不久,孙权为了杀刘备,把她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刘备只知道吃喝玩儿乐,忘记了自己的志向。多亏诸葛亮给的锦囊,他才想起自己的身份。想回到荆州,却被孙权的士兵埋伏,多亏孙尚香帮助了刘备,才逃脱。可不久之后刘、关、张三位兄弟死了。诸葛亮也在五丈原去世了。
这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等人的光辉时刻,曾经的他们打败天下很多敌手。现在他们虽然都不在了却也闻名天下。还有那曹操生性多疑,狡猾多端,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读了《三国演义》,我被罗贯中高超的写作技巧所叹服,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从此,我也要多练笔,争取写出好的文章来。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这本书。书中一个个传奇故事令我深有感触,苦肉计、空城计、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等都让人拍案叫绝。
这本书的历史人物各有特点, ……此处隐藏2466个字……
乱世出英雄,豪杰们交替上场,战功赫赫,何不威风,待读至关羽战败,曹公身死,才觉书以过半,老一辈也该轮流谢幕,带着他们一生的血污与荣耀,消失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只是越来越感曹公之雄略,觉刘备之不易,前者一统北方,后者白手起家。与我而言,对曹公只能是崇敬,于玄德却有着某种感同身受的怜悯。
玄德创业何其艰难。孟德北方已定,孙吴三世据江东之时,刘备还只得寄生于荆州刘表,三顾诸葛,隆中对所需二州却皆是刘系宗亲所据,都笑玄德虚伪仁,却不知仁义乃玄德安身立命发家立业之根本,否则北有曹魏东有孙吴,何来随你刘大耳?
眼看日头蒸蒸日上,却失关张,失法正,再后来,被陆书生火烧连营七百里,糊了玄德春秋梦。
人无完人,玄德如此,曹公亦是。
刺董卓失败而逃,误杀吕伯奢一家留千古骂名,举家族之力讨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世之奸雄,后一统北方而扬名,曹孟德的发家史是一部血泪史,屠戮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相比于书中的刘备,曹操更能显得有血有肉,更加接近我们近代对于人性的认知。
只是叹一句,为大局可以饶张秀,却因荀彧心怀几分汉室却将其赐死,之后曹操不肯称帝,可能也是对荀文若有几分愧疚吧。
千古英雄身后事也只任后人评说。
也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方,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能够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方,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理解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贴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理解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留意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述,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个性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状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我“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我长期构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述。类似的问题,还能够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述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贴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以前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透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述,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文档为doc格式